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電子商務已成為商業領域的重要分支。渠道商學院正是在這波電商潮流中,憑藉專業知識和教育承諾,成為了眾多企業和個人成功轉型的得力夥伴。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深入探討渠道商學院的核心價值、目標以及在電商教育領域的專業地位。
渠道商學院的使命和願景
創造價值,實現夢想
渠道商學院的首要使命是協助學員和企業家實現他們的電商夢想。我們相信,通過提供專業的教育和實戰經驗,可以幫助他們在電商領域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商業價值。渠道商學院的核心價值基於專業、創新和共享,致力於創造一個互助、互信的學習社群,讓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成長的機會。
教育目標:打造電商高手
渠道商學院的主要目標是培育具有實戰經驗的電商高手。我們的課程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平臺運營到企業管理(產銷人發財)和營銷策略等多個方面,旨在提供全方位的電商教育。通過專業的教學團隊和實務案例分析,我們讓學員能夠在實戰中學會如何應對電商領域的各種挑戰。
電商教育的專業地位
渠道商學院在電商教育領域的專業地位不僅來自於我們的教學質量和成功案例,更來自於我們對於電商行業未來發展的深刻理解和預見。我們不僅關注當前的電商熱點和技術,也積極探索未來的電商趨勢,以確保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服務始終保持領先。
渠道商學院不僅是一所教育機構,更是一個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平臺。我們珍視每一位學員和合作夥伴的信任,並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在電商教育的道路上探索、進步,與更多的夢想家一起實現夢想。
蝦皮突破千萬SOP
產品選擇和定價策略
成功的蝦皮店鋪始於明智的產品選擇和合理的定價策略。在渠道商學院,Miru老師會指導你如何分析市場需求,挑選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深入了解目標客戶的需求和付費意願,你將能夠設定吸引人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Miru老師會分享如何利用市場研究工具和數據分析,以明智地選擇和定價你的產品,從而吸引蝦皮的目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優勢。
店鋪設計和客戶服務
一個吸引人的店鋪設計和卓越的客戶服務是建立良好購物體驗的關鍵。Miru老師將教你如何設計一個視覺吸引且易於導航的蝦皮店鋪,以及如何通過出色的客戶服務建立長期的客戶關係。從產品展示到客戶問題解決,Miru老師會分享實用的技巧和策略,以確保你的蝦皮店鋪不僅能吸引客戶,還能讓他們滿意回頭,成為你的忠實粉絲。
行銷和促銷活動
在蝦皮拍賣這個充滿機會的平臺上,有效的行銷和促銷活動能大大提高你的店鋪的銷售和曝光度。Miru老師會教授你如何策劃有吸引力的促銷活動,以及如何利用蝦皮平臺的行銷工具來增加你的店鋪的可見性。Miru老師也將分享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和其他線上渠道來推廣你的店鋪,並透過分析數據來不斷優化你的行銷策略,以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推動你的店鋪業績不斷向上。在Miru老師的指導下,你將學會如何打造有效的行銷活動,讓你的蝦皮店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蝦皮經營技術分享
結論
在這個數位時代,擁有精準且實用的電商知識是關鍵的成功因素。渠道商學院正是您實現電商夢想的最佳夥伴,通過專業的教學團隊和實務經驗,為您打開蝦皮開店的大門,讓您的店鋪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蝦皮經營策略是渠道商學院的教學重點之一。從產品選擇、定價策略到店鋪設計和客戶服務,每一個環節都關係到您店鋪的成功。在渠道商學院,您將學習到如何優化每一個環節,提升您的店鋪的吸引力和客戶滿意度,從而促進銷售增長和業績提升。
不要再等待,現在就聯絡我們,了解更多渠道商學院的課程資訊和優惠。讓渠道商學院成為您電商成功之路上的得力夥伴,一起創造屬於您的電商傳奇。
了解更多渠道商學院課程,請點官方網站洽詢:https://lazyschannel.com/
經營策略創新渠道商學院渠道商學院的課程旨在為那些渴望在電商領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我們的課程涵蓋了從蝦皮拍賣經營策略到SEO優化等關鍵領域,旨在培養出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電商市場的專業人才。
在這個數位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掌握正確的電商知識和技能是至關重要的。渠道商學院不僅提供理論知識,還注重實踐應用,讓學員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從產品選擇到市場分析,從客戶服務到品牌建設,我們的課程旨在全面提升您的電商能力。經營策略最佳實踐渠道商學院
不論您是剛入門的新手,還是希望進一步提升業績的老手,渠道商學院的課程都能為您帶來價值。我們的專業講師團隊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能夠為您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和指導。經營策略智慧化渠道商學院
現在就是時候加入我們,開啟您的電商學習之旅。透過渠道商學院的課程,您將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以在競爭激烈的電商市場中脫穎而出。讓我們一起攜手,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吧!社群營銷效果加倍渠道商學院
農村地壟溝里爬出來的人,鉤桿鐵齒并不陌生,尤其是鋤頭,我從記事的時候,就知道我家西下屋的倉房偏廈子里有三四把,大鋤板的,倒扣斗形的,扇面形的,鐵鋤頭板面溜光錚亮,一點也沒有銹跡。那幾張鋤頭,爺爺、父親總害怕雨天生銹,使著不透落,每年一進入四月就掛在三間房的陽面墻垛子上,讓它們感受著強烈的陽光。每一天收工回來,爺爺、父親總是把幾張鋤頭收拾得锃明瓦亮。大鋤頭主人是爺們兒,小扒鋤屬于娘們兒。倉房里還存著六七把小“扒鋤”。大鋤頭,小鋤頭,都是東北大平原上的農民們愛不釋手的季節性勞動工具。一九七四年八月,我九年級畢業第一天一到生產隊報到,程隊長就指示領工員到生產隊倉庫保管員那領了一把大鋤頭、一把扒鋤。回家父親用搶刀坐在門檻子上開了刃,用銼銼去了毛刺兒、電焊留下的麻麻點。安上了一個和我一般高的柳木鋤把,這一把大鋤頭一直跟我到了1990年谷子、糜子放片上場的季節。 鋤頭,是農民人手一把的勞動工具。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石鋤。有文字記載的青銅鋤最早出現于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1953年春,中央國家文物局考古訓練班專家在浐河東岸半坡村附近發現一處類似遺址的遺跡。在河岸臺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層、紅燒土層、紅燒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夾雜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錛、刀、笄、針等各種工具、用具。1954年秋到1957年夏,考古專家先后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的發掘,這5次發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遺跡,發現了我國最早的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錛、石鋤、石鏟、石刀、陶刀、石磨盤、石杵、石鑿等735件。從大量的石鋤、石刀、石磨上看,古老的中華民族和其他先民一樣,“以食為天”,為了生存,把鋤頭、刀具、石碾子、石磨作為最尊崇的勞動工具。 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我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鋤。1950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了長10、寬10.5、距2厘米的鐵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這種形狀的鐵鋤,造型符合力學原理,安裝把柄后有利于農民們使用。輝縣鐵鋤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把鐵鋤。 鋤頭和草是天敵。除草、松土有利于植物土壤中的養分,使莊稼根部及時透氧、吸氧,保持正常氧氣循環。氧氣循環也利于秧苗保墑,提高地溫。所以鋤頭在農耕四季中的夏秋兩季是一件不可缺少的田間勞動生產工具。 東北平原,在農業生產這一方面研制出了很多“先進的”勞動生產工具。比如在遼南、鐵嶺、北安、饒河、方正一帶開發使用了現代化的鋤頭——“除草機”“鏟耥機”。機械化鏟地,讓躬耕隴畝的農民大開眼界,也告別了大幫哄,一人一壟的笨拙手工鋤地的年代。 南方的鋤頭和東北大平原上農民使用的鋤頭是兩碼事,我們東北平原的鋤頭是“鏟形”平放,和土地地面接近于平行,稍稍有點吃土的角度,摟的成分大。刨,往下,鏟,隨著作用力向使用者用力的方向,鏟的土層薄。不管是鋤頭,還是鎬頭,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躬耕隴畝形象賴以生存的道具。哪一個場景,都離不開火燒云,都是在夕陽下,彎下腰去,面對我們慈善而貧瘠、地老天荒的黃土地、黑土地。鋤頭,不只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堅強的慨嘆和牢騷,鋤頭已經伴隨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告別了九章、天問,揭竿而起的時代。 說起鋤頭,東北大平原上,人們一定還記得鐵嶺昌圖的張鐵窩子。民國初期,鐵嶺通江口有名的富商張鐵窩子是永增盛商號的創始人,因其經營的鐵匠爐在當地有一定影響,人送綽號張鐵窩子。1903年沙皇俄國修建中長鐵路,火車逐漸取代了水路和陸路運輸,于是這個叫張鐵窩子的人開始關注農具鑄造業。據講,當時從關里運來的農具比較暢銷,而鐵嶺、四平、通遼東部地區鐵匠爐較少,張鐵窩子看準了這一商機,幾經波折籌措資金,建起了鐵嶺地區一家最大的鐵匠爐、鐵匠鋪,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公私合營過來的國營通江口農機具修造廠。這個修造廠主要以鑄鐵鏵、生鐵鍋和農用的鐮刀、菜刀、釤刀、鋤頭、掛馬掌等為主。綽號張鐵窩子的意思是所有的鐵器張家無所不能。 鋤頭不僅是勞動工具,也是農民田間地頭較量體力的好工具。夏季鏟耥季節,干了兩三個小時的莊稼漢,一到休憩的時候,總有一些體力較好的小爺們,在地頭較量一些拉鉤、支黃瓜架的“體育”競技比賽。 鋤鉤很像我們漢字里的標點“問號”(?)。拉鉤,就是你一張鋤頭,我一張鋤頭,兩個鋤鉤子一搭,就開拽。有能耐的,有耐性的,有力氣的,會使悶勁的,也有會找竅門的,十有八九會贏。拉鉤過程中,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檢驗某一家鐵匠爐、鐵業社鋤鉤子的質量。拉鉤的結果是你要輸了,你的工分賬上就劃給贏家兩分或三分。 一九七四年八月,我剛剛回村“就業”當了一位農民,就趕上了放秋壟。放秋壟就是已經接近成熟的莊稼地里,再最后鋤一遍草。也就是農民常說的“摟草打兔子”。基本程序規矩是拔大蒿子,拿大草。見草下鋤,我不知道這一項最簡單的活計還有很多竅門,一鉆進青紗帳里,里面悶得大汗淋漓喘不出氣來。一根五六百米長的壟頭四根壟一排,就是快手也要半個小時。要是遇到蒿草多,難鏟,至少接近一個小時。放秋壟,隊長、領工員是“查邊”的。他們拎著鋤頭做監工。若是哪個偷工減料,“花搭”板子帶冒鋤,浮皮潦草,不管三七二十一,冷不防,照你后屁股就是一鋤頭掄下去,非打你個前趴子不可。我就是一排四根壟沒到頭,讓老隊長打了三回的“小半拉子”。 1990年,我工作調動,回歸省農墾總局的一家農場,我的兩把鋤頭一個小扒鋤一直跟回農場多年,山坡上開點荒,刨點地,幾把鋤頭就解決了我們一家六口人的吃菜生活自救的大問題。直至農場使用了松土機、鏟耥機、中耕機,農場連隊職工的鋤頭才逐漸退出歷史的大舞臺。我家的幾把鋤頭,在墾區博物館里做了編號,一直成為了展覽的人見人贊的小“文物”。 >>>更多美文:心情日志
此次上山,我是特意做足了各種準備,想在山上休息一個晚上。春分,光這個詞兒,就能帶給人無數春情蕩漾、春意盎然等種種意境的想象,我無法拒絕這樣的想象,更想將春分這個節氣在黑麋峰山上所表現的一切多留存一點在我的記憶中。 果然,我們還在山腳下,就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以前看山上的霧,都是沒有層次的,少霧的時候,遠景略帶灰白色,多霧時則濃郁得看不清近景,連移步都很困難,所以,想看美麗的霧景是很難得的。沒想到,春分節氣上,山霧沒讓我失望,它層層疊疊地彌漫在山峰間,使山峰一座比一座朦朧,一座比一座薄而透亮,山峰間像有光從中冒出來,向天空擴散,并與遠處的天融合在一起。 黑麋峰的牌樓也在霧氣的沾染下,濕淋淋的,像被清洗過般的干凈、清澈。一條水渠沿著進山的公路,其間的水波汶微漾,水壩上長滿了大葉草,有的還被年前的舊草掩蓋著,它們在舊草內茂盛地長,將草葉尖子伸展出來,它們從縫隙間伸出頭,沒有任何羞慚的意味,枯草葉子卻有點架不住勢地萎糜下去,逐漸要癱倒在草葉的懷抱里。 小村就在霧山下,享受著一個小村應有的寧靜與美麗,霧使小村、田野濕漉漉的,田野里一派春色,草綠得像要從草尖子上冒出汁液來,田埂幾乎就要被綠草淹沒,它們幾近消失般地在田野中分散著、連接著,幸好,農事馬上就要開始,它們的原貌即將被恢復為去年的模樣。還有一些舊稻草,忤立在田地中,那么不合適宜地冒著水霧,不過,它們的舊黃色與新鮮的草綠色相間著,卻也給田野添了些許情趣,不致使田野綠得過于單調而發悶。 這是我們今年看到的最綠的田野,隔天,它們將改換容貌,被村人翻耕,播上谷種,蓋上大棚。大棚上覆著白膜,整整齊齊地鋪展開來,這就是秧田,一小塊秧田承載的是大于它很多倍的田地的需秧量。現在的農事越來越簡單,很多村人們不再播秧田,直接將谷種往翻耕好的水田里拋撒,黑麋峰的村人大多數還按原來的農事辦,不太愿意接觸新事物。 往山上行進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被山霧的美震懾住,只要一到稍為開闊的境地,我們就要停下來,極目遠眺霧山的雅致。在山上來來回回地開了好幾個回合,迷了一次路,天色就慢慢地暗下來了,霧景也從暗色中慢慢地淡下去,直至再也看不見,只能伸出手,感受它潮潤的霧氣,緩緩在手心中泅染開來。 路邊樟樹的嫩葉子,正在頂子上長著小身子,它的整個身體,現在披滿了各種色澤,一些即將掉落的葉子有一種漲滿的紅,像被憋住的臉,紅得透出紫來,只要微風拂過它們,葉子就飄飄灑灑地往大地上落,它們在空中翻卷著,不舍地反復回望著它們已經離開的母體。樹枝中間的葉,則像涂了蠟,帶著深深的綠,又像剛從豬油里撈上來的葉子,又油亮又厚重,只有頂子上的小葉子,還沒有長開,是嫩黃嫩黃的小尖子,它們直楞楞地朝向天空,接受著云霧的庇佑。 有時觀察山中的植物及挺拔的山峰,會覺得它們有一種神性的美,令人有膜拜的沖動,這種神性是自然賦予的靈動,有神秘與巫性之美,有參不透的暗處的秘密,當我一個人站立于山峰間時,被包圍的神秘接鍾而至,如果像現在一樣,有霧彌漫其間,天漸黑時,你的身體仿若被吸納而進入了山體,你是山中的一部分,微小的,隱若不見的,神靈就在你伸手可及之處,你無需與他對話,他已盡悟你一切心意。 山靜下來時,已被黑包圍,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夜比白天長許多,總是沒有盡頭似的,夢一個接一個,它讓你迷迷糊糊中又進入了另一個夢中,這才是真正的黑夜,沒有任何塵世的煩擾,整座山像被熄了燈的房間,再也找不到半點火星,你必得等到早晨,天空放出光來,這黑才慢慢隱去。此時滿山的鳥雀歡騰起來,近處的幾只,在窗外使勁的叫喚,它們要喚醒了我,去它們的世界似的。它們在春分這個日子里,更鬧騰,更雀躍,它們在枝丫間奔走,一聲聲脆脆的,鳥語世界里,我們只能做個旁聽者,無法進入它們,無法體悟它們,無法在它們的聲音里添上我們的鳥語。 今年連著幾個節氣都與其它節日相撞合,比如今天,又正好是土地神的生日。土地神類似于本土地中最高的官,村人大多在土地神管制范圍內為他修建了土地廟,這是村人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在金木水火土中,土雖排最后,但其實土是能力最強的神,土能生萬事萬物,人類生命的存活也需依賴土地,因此土地在村人心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每個人從出生就擁有所從屬的廟王土地,這類似于現代人所擁有的籍貫,無論你走到哪里,爬得多高,你都是此處的,無法拋棄你生而帶來的“廟王土地”。 在麋峰山中,這個節日非常重要,提前許久,村人就做好了各種準備,香燭祭品購買整齊,上午,全村人都去祭拜,上香添燭,燃鞭炮告知土地神,他們對其的敬畏與愛意,中午,大家又都聚在一起,吃肉喝酒,為土地神的生日而狂歡。 人類對神的崇拜應是與生俱來,他們愿意對某些隱藏在暗處的不可料知的力量貫以神性的光輝,人類因對神的崇拜而有所敬畏,而有可為有不可為,事物因此而變得簡單明了,神的指向就是你所應邁的步伐,神所厭僧的就是人類所應僻免的,在山上,法律已不那么重要,山中因有了神,而令山人都那么槨樸自然,善良豁達! >>>更多美文:散文閱讀
周末,兩個孩子商量著去看電影,女兒先用手機在網上把電影票買好,等吃過晚飯,孩子急急忙忙地走出家門,趕去影院看電影。望著兩個孩子匆匆離開的身影,我想起我們那個時代看電影的事情來。 我出生于1966年,如果一定要稱“后”的話,我也算是一個標準的“60”后。60年代,我們的家鄉還十分貧窮落后,沒有通車,進一趟縣城,要走100多公里的崎嶇山路,早上天沒亮就出發,晚上天黑了才走到縣城,當地人戲稱“兩頭黑”。沒有通電,家家戶戶點的是煤油燈,每個月按家庭人口的多少發票,然后憑生產隊發的煤油票到供銷社去打煤油。孩子們的童年是在“捉迷藏”“排排坐,吃果果”“堆雪人,打雪仗”中度過的,就別奢望有其它可看的東西了,更不用說要看一場電影了。 我清楚地記得,每年縣里的放映隊輪流下鄉到各個公社放電影。有時候是夏天,有時候是冬天,沒有固定的時間,縣放映隊到公社后要連放幾場電影,然后到每個生產隊放一場,全公社放映完后,電影放映隊就到另一個公社放電影去了。那個時候,聽說縣放映隊要來公社放電影了,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奔走相告,像過節似的,我們興奮得好幾天睡不著覺。 電影放映隊終于來了,那天,我們早早吃過飯,就跑到公社前的壩子上,等著晚上看電影,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好事啊!我們一看,附近生產隊來看電影的人陸陸續續地來了,不一會,滿壩子都站滿了人。放電影的師傅開始忙起來,他們把一張寬寬的白色的幕布掛在左右兩根木桿子上,左邊的桿子上掛一個音箱,幕布的正前方擺好一張大方桌,桌子上安好放映機,然后,發電機放在較遠的房子背后,放電影的時候,發電機的轟鳴聲不會打擾大家看電影。 天色慢慢暗了下來,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多,老年人來了,年輕人來了,父母抱著孩子也來了,住在公社附近的人自己端著小板凳,找個地方坐下來,遠處趕來看電影的那些人就只能站著看,即便這樣,大家還是相互打著招呼,有說有笑,擺著龍門陣,嘮叨著家常。終于,天完全黑了,發電機響了起來,剛才吵著鬧著的人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瞪大眼睛看著幕布,等待著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剎那間,音樂響起,燈光照亮著幕布,一顆閃閃發光的紅五星迎面撲來,隨即現出“八一電影制片廠”幾個大字,電影正式開始。 直到今天,兒時第一次看電影的那個情景還深深地印在腦海里,顯得格外的彌足珍貴。我還記得,當時看得最多的電影是《沙家浜》《苦菜花》《渡江偵察記》《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小英雄雨來》《閃閃的紅星》《白毛女》……影片中那一個個名字:阿慶嫂、馮大娘、李連長、楊子榮、雨來、潘冬子、素芬、喜兒等等。 那時我年紀還小,電影《苦菜花》我是一邊看,一邊流眼淚:“苦菜花兒開遍山崗,根據地的人民支前忙又忙,前方后方團結緊,軍民一心打虎狼。”看到最后,全場哭聲一片。夜深了,那么多的人圍在一起看電影,一般是一晚上連看兩個影片,許多小孩都在媽媽的懷里睡著了,大人們一直要等到屏幕上出現“再見”兩個字,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看一場電影還不過癮,第二天晚上還要到臨近的生產隊接著看。電影散場后,我們用稻草扎成火把,點燃后拿著火把高一腳低一腳趕回家,稍不注意摔一跤,摔得鼻青臉腫,可對看電影的興趣一點都沒有減弱。 如今,電視、手機上都可以隨時隨地看電影,閑暇時,還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影院看電影,享受美好時光。也許,如果我走進影院,那一刻,找尋的一定是歲月沉甸甸的記憶,和那個時代站在露天看電影的情景…… >>>更多美文:情感驛站
RR11515VEFQEFEF